2021年3月29日,武汉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会上,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旗下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智谷文化产业园)的两件大事尤其引人瞩目:园区企业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经开区现场签约“智能微胶囊”项目,成为院士引领十大高端产业项目之一;园区企业湖北中文在线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嘉作为领奖嘉宾代表,获颁“武汉黄鹤英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证书。
据悉,园区创新项目和高端人才分别成为全市科创大会两项重要议程的座上宾,在武汉经开区众多产业园区中,唯此一家。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此番惊艳亮相,是武汉文投集团悉心培育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的成果。
聚人才,形成科技创新的“强磁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基地坚持产业链招商,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为载体,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和高端技术,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融互动、相得益彰。
引进头部企业,实现了引领性人才的突破。武汉先进院拥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Seeram Ramakrishna、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朱剑豪、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来自园区企业的三名高端人才入选武汉黄鹤英才:湖北中文在线总经理杜嘉、中设数字执行副总经理王淳均系“武汉黄鹤英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称号,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Seeram Ramakrishna更是当选“武汉黄鹤英才—战略领军人才”。
强磁场在于产业发展前景的强磁力。中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卫澜是华盛顿大学建筑学硕士,取得美国职业建筑师资质。这位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方案解决专家2020年底回国创业,他说“国内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在美国工作生活十多年后,我决定回国发展,想把自己在国外积累的BIM经验运用到国内更广阔的舞台”。
基地人才结构图
基地高素质人才占比逐步提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基地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和省部级专家40人,企业职工大学生占比超80%,其中武汉先进院职工硕博占比52.8%,湖北中文在线大学生占比90%以上。
聚技术,抢抓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基地牢固树立“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指引,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创新源自集聚。截止2020年底,基地聚集企业136家,企业授权专利356件,软件著作359件。其中武汉先进院申请专利46项,PCT申请1项;中国城乡申请专利87项,软件著作权申请7项,获得科学技术类奖项62项,获批成立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个。
关键核心技术有突破。武汉先进院的产业化项目中,由Seeram Ramakrishna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进行智能微胶囊研发,已通过攻坚掌握多种聚合、包裹及调控技术,在“卡脖子”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可广泛运用于智能服装、穿戴类、嵌入式设备以及医疗植入设备等领域。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始终将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作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与武汉先进院积极联动,主办、协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13场,达成7.67亿签约金额。
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中设数字基于BIM技术运用,承担了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与BIM、CIM相关的国家级项目,如北京冬奥会、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武汉零点视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融合VR、CG新专利,完成了武汉市民之家、武汉规划展示馆、乌镇互联网大会的视觉展示等重点项目。
科技创新赋能民生。武汉先进院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研发出高效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长效抗病毒防雾涂层、测温仪等疫情防控、检测相关产品,为国内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环宇智行和东风公司共同研发迭代自动驾驶新技术,实现了L4自动驾驶车型SharingVAN的量产,实现了红旗H9无人出租车的预约试乘。
聚产业,打造科技创新的“强引擎”
基地聚焦文化加科技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打造孵化器平台,形成产业聚集。2018年,武汉文投与中影集团合作成立的中影时代公司,组建动漫影视孵化平台,参与《直立象传说》、《海岛兄弟》多个动漫影视项目。2020年武汉先进院建立新技术研发孵化平台,已引进52家科技企业。
图为先进院实验室
强化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招商。园区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汉主攻汽车产业、智慧城市、教育培育等机器人方向,预计5年内将引入30家以上高科技企业,产业链总产值将超过60亿元。泓涛资产整合多方资源,引入军民融合企业30家,预计未来5年内项目整体可累计实现产值200亿,税收20亿,带动相关就业3000个。
科技创新为基地发展带来新动能,基地增长强劲,入驻企业由2016年的18家增加到2020年136家,年均增长率66%,产值规模由2016年21亿增长到2020年90亿,年均增长率44%。
基地文化科技型企业57家,占比42%,初步形成了“文化+科技”的主导产业,已有中文在线、欣锐科技等4家上市企业的区域总部入驻,带动零点视觉、普林标准等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基地,形成了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聚资本,加装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基地积极探索版权保护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走出了一条“以版权保护促创新,以资本聚集促发展”的路子。
2018年6月华中版权登记大厅入驻基地,通过举办世界知识产权日、版权法规宣讲等活动,企业版权意识显著增强,2020年基地企业授权专利增长率25%,软著增长率43%。基地被国家版权局授予“2020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文化产业园区。
良好的版权保护工作机制,为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基地逐步形成了创投机构集聚、创融氛围浓厚、创新业态活跃的局面,企业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2019年,基地企业--震坤行工业超市获得云锋基金、腾讯等投资机构共计3.15亿美元E轮股权融资,是迄今中国工业用品领域最大一笔单轮融资。2020年,泓涛资产设立并引进了武汉添韵等共计18亿规模的产业基金。2021年,基地企业中设数字获得诚泰保险、幸福人寿等保险机构战略投资,武汉环宇智行有限公司获千万级Pre-A天使轮投资。
资本的聚集为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基地科技创新型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湖北普林标准等中国高新区蹬羚企业。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基地将围绕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不断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形成数字文化产业聚集高地,为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智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