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科技 新闻中心

长江日报 建党百年系列特刊:武汉先进院加速科研成果“纸变钱”

发布时间 :2021-07-02

连续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助力武汉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加速科研成果“纸变钱”

 

武汉先进院与武汉文发集团共建华中智谷创新中心,建立“楼上楼下、创新创业”新模式。

 

去年疫情期间,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先进院”)不仅筹集捐赠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其科研团队还紧急攻关,仅用一周时间研发并试制成功战疫“神器”——新型纳米防雾喷剂,破解万名医防人员眼镜起雾难题。

秉承科研报国、产业报国理念,武汉先进院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产业战略需求,与多家企业组建联合创新中心,以研发外包(CRO)形式服务企业创新,致力于实现部分“卡脖子”关键材料和技术的产业突围,面向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布局“0-9”级的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4-6”级中试工程技术难题,让科研成果从抽屉里走向产线、走向市场,科研论文“纸变钱”。

武汉先进院是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市成立的第一家企业法人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经开区联合组建,已布局电子信息材料、超表面材料与装备、前瞻性研究、前沿计算四个研发中心及两个中试基地,团队在前沿新材料、显示与光探测、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等方面取得系列技术成果,在智能微胶囊、功能涂层、黑磷、基因载体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构建成果转化创新体系 助推科研成果转化闯过“死亡谷”

科技成果转化分9个阶段。1-3级是实验室研究,主要成果是科研论文、专利、原始技术方案,是“钱变纸”的过程;4-6级是工程化研究,主要是基于原始技术方案,按照可量产的方式重构并且打通工艺,该阶段投资大、周期长,且无直接经济收益;7-9级是产品化研究,将产品大规模量产推向市场,并不断地优化,是“纸变钱”的过程。

4—6级,被称为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死亡谷”,很多科技创新成果“躺”在了这一关。

武汉先进院重点突破“4—6”级中试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冲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死亡谷”

 

如何跨越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转化的“死亡谷”?在武汉先进院院长喻学锋博士看来,这离不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的建立。

喻学锋介绍,成果转化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的协同合作、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资源置换——研发外包(CRO),与企业联合组建创新中心,建立研究中心+企业联合实验室的模式,实验室技术优势与企业生产管理优势双管齐下,使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双螺旋”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成果从小试到中试转化,加速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在研发外包模式下,武汉先进院与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7个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对新材料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攻关,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黑磷被视为继石墨烯材料之后最具潜力的新材料,从晶体管、光电子器件,再到催化、能源等领域,均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新材料的探索者之一,喻学锋从2014年起开始从事黑磷研究。此后,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黑磷晶体千克级制备,并将黑磷成本降低了3个数量级,拓展了黑磷在柔性电子、锂电池、燃料电池、氢能等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团队发现黑磷对铂催化剂独特的活化作用,对燃料电池和工业催化等领域意义重大。

彼时,黑磷尚未“出名”。喻学锋带领科研团队抢先一步,与湖北兴发集团合作,共同投资组建中科墨磷有限公司,团队的黑磷制备技术在两年内以2500万元实现产业化转让。目前,黑磷制备的产业化速度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据介绍,2020年,武汉先进院承接了工信部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综合服务平台)、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省、市级5个平台项目,共建7个院企联合创新中心。

今年,武汉先进院新签订三个超千万元的研发外包(CRO)业务合同,科研成果市场化收入将超过4000万元。

与此同时,武汉先进院还自主建设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验证平台,把实验室“试管标准”转化为工厂制造工艺流程、产品标准。

5月21日,武汉先进院智能微胶囊中试中心正式揭牌,这是该院自主建设的第二个中试验证平台,建成了两条微胶囊工程化试验线,能够实现智能微胶囊全套生产工艺的验证工作,武汉先进院在智能微胶囊相关领域的工程化、产业化研发工作步入了新阶段。

 

武汉先进院已自主建设了两个中试验证平台,建成国内首条无醛智能微胶囊中试生产线。

 

未来,武汉先进院将依托中试基地开展更多的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工作,为打通智能微胶囊新材料产业化提供平台保障。

据介绍,武汉先进院落地1年多来,已成功开展了微胶囊技术的中试和成果转化,建成了年产300吨的多种无醛微胶囊中试生产平台,其中微胶囊墨水的一项专利以5年900万元实现技术许可,依托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实现年市场化收入超2000万元。

微创新体系“四位一体” 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新格局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成我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在武汉加快打造“五个中心”、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喻学锋6月24日对笔者介绍说,武汉先进院践行建设“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光电子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集中优势力量展开新材料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攻关。

作为既不像大学、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武汉先进院通过自由灵活的机制体制,构建STES全过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服务”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新格局,让“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武汉先进院研发人员在实验室内做试验

 

据武汉先进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李尚鎔介绍,武汉先进院积极搭建内部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科研人员与市场人员有机结合,针对市场前景好的技术,自由组成研发中心,武汉先进院再给每个中心配备经纪人、经营人员,专职对接市场需求。

前期,武汉先进院给予经费支持,待项目可自负盈亏后,剥离出研究院,单独成立公司。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武汉先进院吸引了包括外籍院士在内的10多名海外高端人才 “合伙”,去年实现营收3000多万元,3个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武汉先进院与武汉文化发展集团共建华中智谷创新中心,建立“楼上楼下、创新创业”新模式,扶持科研院所及各大高校好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移转化。对入驻创新中心的企业和科研团队,武汉先进院提供全链条的双创服务体系,提供设备、实验室、技术经纪人以及经营管理人才。截至目前,这种“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模式,引进、培育创新企业62家,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达85%。

助力企业健康成长,武汉先进院在孵化新材料产业项目中,注重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功引进4支总规模为18亿元的产业基金落户武汉经开区,与上海浦发银行武汉分行签订30亿元投贷联动协议,帮助4家科技型初创企业总计获得1.5亿元融资。

(来源:武汉中科先进院)